首页 > 历史军事 > 诡三国 > 第3616章黑石血雨泣,苍生道骨寒

第3616章黑石血雨泣,苍生道骨寒(2/2)

目录

曹真利用曹军对于地形的熟悉的游击拖延战术,确实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。

一开始的时候,徐晃还吃了一些亏。

毕竟这种麻雀战术,并不是扎个稻草人就可以完全防御得住的。

徐晃必须同时确保在江陵城下的进攻大营,在大江边上的水寨,以及在两部分和其他地区的粮道,运输线路等的安全,所以不得不分配兵力,严防死守,稳扎稳打,逐步推进。

当然,一味的防守,徐晃也知道不是办法,所以他想办法也组建了一些游动的小船队,数百人为一队,在蔡氏向导偷偷摸摸的带领之下,也同样的侵入云梦泽之中,和曹真的船队形成犬牙交错的形态,相互追逐偷袭。

在经过了和江东军战斗之后的川蜀水军,在士气和技能上,都得到了锤炼,也曾一度对于曹真的这些船只战队形成了压制,但是好景不长,随着从新城赶来的于禁水军加入了云梦泽当中的争夺之后,徐晃就渐渐地被动了起来。

于禁原本是曹操针对于江东的布置,原本是盯着江东的濡须口的,同时也威胁着下游的柴桑吴郡等地,但是现在荆州江陵的战火都快烧到屁股上了,于禁当然也就顾不得什么江东不江东了,带着水军舰船加入了江陵的争夺和防守。

当下这个局面,曹军继续防备什么江东兵,显然也没有多少意义,所以趁着和江东的二次结盟,曹操就下令调于禁来支援荆州作战。

至于江东这个二五仔会不会又来搞什么背刺,在现在这个阶段,曹操确实也顾不上了。

不过好消息是江东水军的灵魂,周瑜去世的消息,让于禁等人稍微放下一些心来,但是同样的,坏消息是现在孙权也等于是脱离了周瑜的紧箍咒,虽然暂时没什么动作,但是肯定在不久的将来,必然会再次撕毁盟约。

曹军如今,只能是先顾眼前罢!

沿着大江而来的于禁水军,陆续赶到了江陵之后,便是竭力骚扰和侵袭徐晃在大江之中的水寨,时不时发动冲击,但是在川蜀水军准备大举反击的时候,又立刻调转船头离开,明显也是和曹真通过气了,主打一个消耗和拖延。

于禁手下的这些曹军水军,战斗力么,算不上顶尖的水军,但是早些年和江东对抗,也算是多少有些水战的经验,至少不是新兵蛋子。

而对于徐晃来说,他现在就比较尴尬了,一方面他要面对曹真驻守的江陵发动进攻,另外一方面还要防守在云梦泽和大江上的于禁水军的侧击,确实是有些让他头疼。

水军在江面上,可以大概看成是在水面上的骑兵加土坦克。

兼备速度,防御力,攻击力的船队,不是血肉之躯拿着刀枪就能对应的,即便是川蜀水军携带了小型的火炮,但是炮弹是有限的,不可能滥用,因此大多数时候,都是依托水寨进行防御。

一开始的时候于禁水军不断佯攻,意图消耗徐晃水寨的箭矢弩矢投石等器械,川蜀水军发现了之后,就逐渐的减弱了反击的频率和数量,有时候不管于禁水军在大江上如何呐喊呼喝,如何摆出雷霆一击的架势,只要于禁的水军不入射程就绝不轻发。

于禁水军摇动船橹,长桨翻飞,不断盘旋,周旋一阵之后,也是人力衰竭,退了回去,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,于禁水军也越来越接近徐晃的水寨……

是徐晃手下开始懈怠了?

还是准备等于禁水军靠近之后来个大招?

谁是谁的猎物,现在还不好说。

……

……

战斗是兵卒军校的事情,走什么政治路线却是斐潜不容推卸的责任。

想致富,先修路。

交通是物流的基础,也是商业的前提。

只是一味的依靠农业赋税,不可能完成强国的梦想。

『农者,固国之本也。郡县当稽户籍,保田畴之数,兼广货殖之利。无农则万事空悬,若西域诸邦,虽市井辐辏,然仓廪不实,难御风霜。汉祚四百载,湮灭者何可胜数。然则徒恃农赋,不足以缮驰道、给戍卒,故必以农为本,商为末,不可易也。』

庞统很是赞同。

斐潜翻出一些数据,表示如果说农业的民夫赋税租调等维持在农耕的15%到20%左右,基本上就可以是盛世了。农民有足够的闲钱,在保证了生存的前提之下,就会开始消费,才能刺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,而一旦农民陷入长时间只能维持生存,甚至连生存都有问题的情况下,不仅是商业手工业萎缩,同样的人口也开始衰减。

而以工坊为代表的手工业,在斐潜的指引下,已经开始用火药火器来改变战争形态,这就意味着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,战争的烈度提升,持续的时间被缩短了,再加上斐潜采用金银铜等贵金属改良经济制度,传统的政治统治路线才会有机会进行突破。

历史证明,近代的封建王朝终结,不仅仅是官僚的腐败,土地的兼并,也伴随着工业的发展,海运的扩大,交通交流的频繁,最终导致陈旧的体系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,即便是守旧派再不愿意,也会被逼得不得不进行改革。

不过,做这些事情,就需要改进大汉现在原本的政治结构体系。

斐潜首先抛弃的,就是神权皇权的二元结构,也就是西欧出现过的政治体系。

华夏也有一段时间可能踏入这一条河流。

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,如果某个皇帝在这个期间内,完成了佛教的本土化改造,与官僚相互结合,就有可能将原本的『天子忠孝儒家模式』,改变成为『转轮圣主的佛国体制』,即有可能出现类似于后世东倭的『天皇、幕府、寺社』的三角一体架构,那么就有可能形成所谓东方秘境等佛国政体。

后世东南亚之中,也有类似于这一类的国家体制。

佛教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替代儒教的忠义君臣,比如轮回学说,罗汉体系等,其实也就是类似于『忠孝』压制,『等级』划分,但是神权和皇权的二元制,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稳定。有了秦始皇之后,再也没有那个野心蓬勃的皇帝,愿意身边还站着什么佛主,天帝,亦或是什么天师之类的人指手画脚。

其次,斐潜又否决了技术官僚共和制。

斐潜当下确实是有这方面的可能性。

黄月英和黄承彦,基本上就是斐潜政治体制当中最强的手工业的支持者。许多斐潜的『奇思妙想』就是通过黄氏工坊里面的大工匠一点点的实现的。

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斐潜如果想要更进一步,将大工匠的晋升等级制度和科举进行深度结合,确实是有可能会衍生出以『机械技术』、『奇门遁甲』、『天算数理』等的技术官僚集团,取代原本以『诗书礼易』等书籍为传承的世家士族体系。

甚至在朱熹时期,能将『格物致知』思想若发展为实证治理体系,或形成『理政院』领导下的『华夏共和』体制,以及产生出类似黄宗羲《明夷待访录》构想的『学校议政』的模式,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可是同样的,如果采用技术官僚共和制度,华夏同样走不长远。

因为华夏太大了。

华夏各个区域的发展不一,物产资源也各不相同,如果采用的是这种技术官僚的共和制度,就会形成非常严重的工业农业的剪刀差,导致对于农业,以及畜牧业等基础产业的严重剥削。同时,因为技术官僚的传承体系显然无法完全对抗人类本身的自私天性,绝门秘籍以及传一手留一手的现象,也会迅速的导致技术发展的混乱断代,传承丢失。

而且共和制度么,看看明朝后期的内阁,大体上也就能明白是怎样的一个效果了。

如果或说华夏现如今已经统治了全世界,那么共和制度,或是类似于明朝的内阁议会体制,必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。明朝的内阁,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成是具备『当官』技术的官僚。这种内阁,不需要皇帝都可以运作,甚至是连皇帝摆烂,也可以继续维持着基础的政治统治,十几年,以至于几十年都没什么问题。

如果不是小冰河时期加上清军入关,大萌依旧可以萌哒哒的维持个十几二十年不成问题。所以很明显,技术官僚的议会共和制,对内没问题,对外问题就大了。在面对突发危机,外族入侵的问题上,小资产阶级的妥协和软弱也是一种必然。

那么,斐潜觉得或许适合现阶段华夏的新政治体制,可能也就只剩下了一条了……

目录
返回顶部